算力網絡,各打各的算盤

近年來,數位化的浪潮一浪接著一浪。尤其是去年以來,AI的興起帶動了產業對算力需求的大爆發,算力基礎建設成為業界關注的重點議題。

一方面是需求側對算力供給提出了更多要求,智能算力的重要組件GPU被卡著脖子;另一方面國家的雙碳戰略要求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強調算力建設不能簡單粗暴。於是「東數西算」「算力網」這些新名字新概念頻頻出現,數位化產業出現了龐大的商機。

在眼花撩亂的企業發布和洋洋灑灑的政府文件中,我發覺算力基礎設施該怎麼搞,「算力網路」該怎麼建,似乎產業界並沒有達成共識,電信業者、網路公司以及國家發改委,各方的想法出入還挺大的。

【電信業者的算力網路】

我最早看到「算力網」這個名字,是在中國移動那裡。

楊傑在中國電信工作時,就一直堅持推動「雲端網路融合」策略,把天翼雲做成了電信業者最亮眼的雲端業務。

2019年調任中國移動董事長之後,最初的業務方向還是以5G為核心,借助在無線通訊領域形成的強大優勢進行數位化能力的拓展。

自2021年的下半年起,發展方向逐漸調整為「連結+算力+能力」的組合,「算力網路」頻頻出現在中國移動的文檔中。

據報道,中國移動首次與算力一同出現在公眾視野,是在2019年10月召開的ITU SG13全會上。當時由中國移動主導的「算力感知網路的需求及應用場景」立項獲得全會通過,成為算力感知網路首個國際標準項目。而標誌性的事件,就是2021年合作夥伴大會上發出的《中國移動算力網絡白皮書》。

後來我才發現,其實早在2019年11月,聯通就發布過《中國聯通算力網絡白皮書》,只不過那時候業界對算力的重視程度不高,而且相對弱勢的聯通聲音比較小,並沒有在產業界引起太大迴響。

從全球範圍來看,隨著ICT產業的不斷進化,2G時代開始如日中天的電信業者逐漸失去了主導地位。雲端運算興起之後,傳統的電信業者在這一領域紛紛落敗,曾經是業界標竿的美國業者放棄了公有雲業務,歐洲的ICT企業更無力和美國的雲端運算公司競爭,只有中國的三家營運商還在產業界的嘲笑中以及網路公司的壓力下苦苦支撐。

為維持雲端業務的生存,中國的電信業者普遍採用「雲端+網」的組合模式,試圖利用自身在網路方面的優勢,把連結類的業務與雲端業務結合,形成企業客戶數位化基礎能力底座。這樣的能力組合對於ToC的數位化以及網路原生企業來說可有可無;但對於傳統產業,尤其規模較大、橫跨多地的客戶,還是蠻有吸引力的。

如今發展算力基礎設施的呼聲頗高,電信業者認為這是新的發展機會:

電信業者俱有大規模建設基礎設施的能力,而且本身就擁有大量的機房局點資源,透過改造和擴充,使基礎設施不僅提供連接和雲端運算能力,還可以提供客戶所需的算力和存力;再結合覆蓋全國的傳輸網絡,提供優質、可靠、足量的算網一體化服務。

如果再往前進一步,那就要透過對算網資源進行統一管理和智慧化能力編排,持續優化連接和算力的組合模式,提升數位基礎設施的供給效率。

因此,電信業者雄心勃勃地認為,立足於現有的能力基礎和資源優勢,把算力網路作為崛起的重要抓手,未來可以重新奪回數位產業的主導權,再創輝煌。

所以在電信業者的眼中,算力網路是為應用提供數據和算力的數位基礎設施,其本質還是網路。這張網能把連結轉化為數據,為客戶呼叫算力與存力,為數位化應用的開發與營運奠定基礎。

【網路雲公司的算力網路】

如今網路公司已經不像前幾年那麼風光無兩了,ToC業務見頂、資本運作受阻、技術和產業創新都遇到了瓶頸,再加上國內外形勢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諸多因素疊加在一起,相對於疫情之前,如今的網路公司著實低調了許多。

近來一段時間,網路公司的公有雲業務發展遇到了一定挫折:發展速度下滑,客戶規模觸頂,流失的客戶中有的是被別的雲平台挖走,有的轉投私有雲。由於業務規模快速擴張的狀況難以為繼,資金不足以支持全方位的擴張,邊緣化拓展性的業務收縮,降本增效的烏雲籠罩在員工的頭上,維繫龐大的體系穩定運作並非易事,風險頻出。

雲端業務怎麼走下去?如果只是在IaaS層面競爭,同質化競爭將非常慘烈。面對家大業大皮糙肉厚的電信業者,當初那套「補貼換市場,形成壟斷後再獲利」的模式根本行不通。而網路公司的營運關注效率,雖然能在重點事件上可以集中優勢兵力辦大事,但遇到電信業者這種行銷管道廣覆蓋,層層下沉到基層的營運模式,長期看並不佔優勢。

所以網路公司做雲端業務,就要立足於技術優勢,以及在市場上靈活走位的能力,和巨無霸展開差異化競爭。

網路公司不喜歡統一標準,因為在IT和網路圈,基於自身的利益推行事實標準是最有利的。誰先形成了相對固化的技術能力,後來者要合作對接,就只能採取跟隨策略,遵從前者所訂定的標準。這樣不僅領跑者更容易持續領先,而且加大了合作夥伴進行平台遷移的成本:在A平台上做的開發,遷移到B平台需要額外的成本,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多花一份錢呢。

基於事實標準發展業務,需要強大的產業生態支持,如果沒有人陪你玩,做出的標準無人回應,那錢就白花了。所以在企業相對弱勢和渺小的時候,並不適合這種高舉高打的套路,IT和互聯網領域裡常見的現像是強者恆強:你的實力越強,商機越多,合作夥伴越積極,生態圈越接近成功。

單從成本角度來看,客戶和應用程式開發者是希望雲端平台提供能力是統一標準的。如果所有雲端平台提供的服務和能力都是一樣的,競爭的同質化程度高,那客戶和開發者就會在與平台的博弈中佔據主動,迫使平台陷入價格競爭。

IT產業的開放性極強,技術領先取得的優勢很難長時間維持,冥思苦想出來的新東西,可能很快就被競爭對手察覺和模仿。失去溢價能力的雲,還會剩啥油水?

所以,網路公司只能從技術和服務方面入手,不斷在PaaS層打造平台的差異化優勢,為應用開發者和數位化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支持,引導合作夥伴在使用同質化基礎設施的同時,盡可能多地調用平台能力。對平台提供的差異化能力依賴性越強,合作夥伴離網轉投其他平台的機率越低,把產業生態做起來,雲端平台就能奪回競爭的主導權。

如今,「算力網路」為網路公司提供了拓展雲端業務的新機會:借助打造數位化基礎設施的產業發展機遇,實現雲端資源池的分散式建設和聯網,透過資源的合理佈局和高效呼叫降低成本,利用自身的技術能力持續優化全網營運管理,對外形成可隨用戶需求靈活調整的雲端運算能力輸出。

所以對於網路雲端公司來說,算力網路就是支撐數位應用的分散式雲端運算底座。他是雲端運算平台的升級版,透過能力與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彈性組合降低雲端服務的供給成本,進而提升雲端業務的使用規模。

【發改委心中的算力網絡】

發改委的全名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是負責制定和發布產業政策的重要政府部門,對於算力網絡的理解與設想隱藏在各種文件中,往往需要深入分析才能解讀出來。

2021年5月,發改委會同網信辦、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門發布《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其中首次提到「東數西算」工程。當時這份文件的重點是算力樞紐建設,涉及網路的內容只有重點工作裡的「互聯互通」一項。

此後的兩年多里,相關文件大都聚焦在算力樞紐的建設,直到去年底發布《深入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實施意見》,“算力網”這個名字閃亮登場。

不難看出,發改委現在是把歷史的成功經驗、跨產業的實務案例應用到了數位化領域。先前做過南水北調,西電東輸,如今做東數西算,駕輕就熟。

而且,資訊產業的領導和專家在介紹算力的時候,經常將算力比作電力,把算力基礎設施往公用事業上靠,認為將來的算力輸出就像水電一樣,做到即開即用。所以把電力和水力的調度管理模式複製到東數西算,將電力改革方案移植到算力基礎建設,從發改委的視角看,順理成章。

在2002年《電力體制改革方案》中,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電力市場體系,把原來的國家電力公司分割為兩大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和四大輔業集團,實現發電、送電和售電分離。那麼,發展算力是否可以將算力的供給和傳送分開?前者是“算力樞紐節點”,後者是“算力網”,再利用“東數西算”來平衡產業發展與節能減排的衝突,這些要素組合在一起,構成了全國一體化的算力基礎設施。

按照發改委檔案中的設想,算力基礎架構應該是解耦的。

第一層解耦,是算力樞紐中心與算力網的解耦。參考電力改革方案,一部分企業和單位負責通用算力、智慧算力等設施的建設和營運;另一部分企業負責實現高頻寬、低時延,支援異質和跨域傳輸的算力網建設和營運。

這與電信業者的想法有衝突。

第二層解耦,是推進算力供給的標準化,降低應用開發者和客戶使用算力過程中的遷移成本。由產業專家主導制定算力併網標準,促進算力服務的標準化、普惠化,提升算力資源的易用性;加強多元化算力互聯互通和統一服務,促進算力供給、調度、使用及結算智能化,提升中小企業算力使用便利度以及使用者使用各類算力的易用性。

這與網路公司的想法不一致。

那麼如果傳統的數位化基礎設施供應商不配合,會不會導致規劃落空呢?我們在發改委的文件中看到如下內容:

「支持培育專業化算網運營商,加強算力與網路在運作、管理及維護的全環節營運管理,探索統一度量、統一計費、統一交易、統一結算的標準體系和算網協同運作機制,打造供給高效化、調度機制化、運營智能化的算力服務新生態。”

「探索建置全國一體化算力網原型技術實驗場,加強算力網技術標準研製,支持產學研各方開展算力網共性技術研發及試驗推廣。探索新型研發模式,集聚高端技術力量,組成國家級算力網共性技術研發平台,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積極開展分佈式算力並行調度、異構算力調度等關鍵技術“揭榜掛帥”,培育算力產業生態。發揮科研機構、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作用,推動算力調度、算力結算等領域標準規範制定及推廣。”

產業蛋糕這麼大,你不想做,有的是人願意幹呢,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嘛。

所以對於發改委來說,算力網絡雖是一體化的基礎設施,但結構是松耦合的,最終要實現在低碳環保的約束下發展數字化,以及利用價廉物美的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數字化的目標。

【結語】

推出產業政策,超前性打造規模龐大的基礎設施,再以低價格高品質的基礎建設拉動產業發展,這是中國發展產業經濟的重要經驗。大規模的高鐵建設為沿線經濟的發展插上了翅膀,電信業者提速降費促進了行動互聯網產業的爆發,都是成功案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建立「東數西算」為特徵的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將有效降低數位化所需的算力成本,為數位化產業的整體發展創造條件。

那麼退一步說,如果東數西算沒有達成想像中的目標,最差也不過就是基礎建設的效能不佳,沒能將算力成本大幅降下來。即便如此,如果在應用程式側能夠創造出較大的價值,數位化照樣會蓬勃興起,做大的蛋糕仍然會讓參與的玩家收穫滿滿。

只是在現階段,看清楚路線圖之後,局外人可以靜觀其變,等待幾年後的結果;但身在其中者,必須做出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