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毫米波專網牌照,意義何在?

前幾天,有媒體報導,工信部即將向數家公司發放我國第二批毫米波專網頻率許可牌照。 這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今天這篇文章,小棗君打算給大家做一個深入解讀。

什麼是5G毫米波專網牌照?

5G毫米波專網牌照,說穿了,就是國家將部分毫米波頻段資源授權給企業使用。 企業可以基於這些頻段,建設自己的5G專網。

大家都知道,現在是資訊時代,在包括工廠、園區、港口、貨場、礦區、醫院等在內的各個行業,都有大量的數字化設備在運作。 這些設備都有連接網路的需求。 通過網絡,才能夠實現數據採集和設備控制,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字化系統。

最早的時候,設備都是以有線連接為主,採用的是工業乙太網等技術。 但是,有些設備(例如AGV小車、礦區卡車等)需要隨時移動,不方便插線。 而且,工程佈線也比較麻煩,不容易維護。 所以,企業開始探索使用無線技術取代有線技術,用於設備連接。

AGV小車AGV小車

想要用無線技術,就必須擁有無線頻段資源。 以前,擺在企業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

一是採用Wi-Fi、藍牙等技術,使用免授權的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工業,科學和醫用)頻段。

二是與運營商合作。 運營商利用自己的頻段資源,為企業建設5G專網。

圖片圖片

這個5G專網又分為虛擬專網和獨立專網。

虛擬專網,是運營商通過網絡切片技術,在公共網絡中為企業用戶劃分出一條專用通道。 這種模式部署快、成本低。 但因為是虛擬通道(物理上沒有隔離),在資料安全、網路自主可控性和效能(速率、時延、可靠性)方面,始終無法滿足生產場景中的嚴苛需求。

獨立專網,是運營商專門為企業建設一套網絡,採用獨立於公網的頻段,專頻專用。 這種模式,頻率資源有保障,不容易發生幹擾和衝突,企業擁有較多的自主可控性,資料安全性更強,網路效能更好。 但是,成本更高。

過去這些年,其實很多企業都建設了5G專網,其中大部分是虛擬專網。 根據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8月,我國已部署的5G產業虛擬專網數量為6.4萬個。

5G專網5G專網

隨著各行各業數位化轉型的不斷推進,虛擬專網越來越無法滿足場景需求,建立獨立專網的呼聲越來越高。 這加速了上層將更多頻段資源用於5G專網的決策。

目前,Sub-6G頻段(6GHz以下頻段)中,5GHz以下頻段資源已極度匱乏,早就被瓜分殆盡。 國內5-6GHz頻段很有可能也會給運營商,或為6G做儲備。 所以,可供專網使用的,只有毫米波頻段(頻率為30-300GHz,3GPP標準組織定義的毫米波頻段見下圖)。

圖片圖片

本文開頭提到,這次工信部計劃發放毫米波專網頻率許可牌照,是第二批。

2022年,工信部發放了第一批,當時只給了一家企業,那就是中國商飛。 發放的具體頻段有兩個,分別是5.925~6.125GHz和24.75-27.5GHz。 後面這個,也就是常說的26GHz頻段。

這次的第二批,發放的企業更多,範圍更廣,將會涵蓋港口、製造、電網等多個關鍵產業。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批頻譜獲批單位除了大型國營企業之外,也有民營企業,符合目前國內大力支援民營企業發展的風向。

5G毫米波專網,有哪些優勢?

毫米波頻段,確實擁有Sub-6G頻段所不具備的一些優勢。

這個頻段的資源更加豐富。 Sub-6G頻段一般就是40MHz或100MHz,毫米波直接100MHz起步,多的可以給到800MHz甚至2000MHz。

5G的工作頻率寬5G的工作帶寬

這麼大的頻率寬度,能夠輕鬆實現1Gbps甚至10Gbps(萬兆)的連接速率。

毫米波頻段也可以更好地支援大規模天線陣列(Massive MIMO)技術。 透過波束賦形,動態調整訊號波束指向,增強訊號方向性與增益,減少干擾。

波束賦形波束賦形

毫米波的天線也更短(天線長度和工作波長成正比),可以讓基地台和終端的體積變得更小,提高設備的整合度。

5G早期時候宣傳的很多優點,其實都是基於毫米波頻段的。國內一直沒有將毫米波頻段用於營運商的5G公共網絡,也是許多用戶覺得5G在「吹牛皮」的原因之一。

當然,毫米波也有缺點。它最大的問題在於覆蓋能力弱。因為波長短,繞射能力差,所以,訊號容易被障礙物阻擋,訊號覆蓋範圍有限。這個缺點對企業專網反而有一點好處。因為專網都是園區的區域覆蓋,需要盡量減少對週邊企業的影響。

目前看來,5G毫米波專網在好幾類產業場景中都有落地需求。

例如在工業製造領域,毫米波的大頻寬、低時延優勢,可支援AR遠端質檢、設備狀態即時監測、彈性生產調度等場景。透過毫秒級回應能力,確保生產設備協同運作精準同步,減少流程卡頓,提升整體生產效率。

再例如,在比賽或演唱會中,毫米波的超大頻寬可以支撐超高清影片(4K/8K)的穩定、高速傳輸。今年2月的亞冬會上,中國聯通就基於毫米波,為賽場提供了媒體轉播的相關服務,效果非常不錯。

此外,在電網巡檢、邊境防控、園區安防、港口物流、智慧礦山等各個場景,毫米波都有很大的應用價值。

現在AI浪潮快速發展,會刺激機器視覺、具身智慧等應用的發展。這些應用,對頻寬、時延、穩定性也有更高的要求。採用毫米波,能夠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毫米波除了溝通之外,也具有很強的感知能力和定位能力。

毫米波的波束窄、方向性好,空間分辨力高,室內定位優勢突出。在現在非常熱門的低空經濟領域,毫米波也可以用於通感一體,可以更精準地定位低空飛行器。

毫米波通感一體AAU


發放5G毫米波專網牌照,會帶來哪些影響?

國內5G於2019年開始商用。 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都是用Sub-6G頻段,毫米波頻段是一個敏感詞。 之所以沒有使用毫米波頻段,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今,5G應用進入深水區,適時啟用毫米波頻段,符合市場和產業發展的需求。

對企業來說,毫米波頻段的優勢,有助於建設品質更好的專網,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協助數位化轉型的推進。

對於產業鏈來說,這無疑也是重大利多。 毫米波5G的生態鏈,和傳統Sub-6G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集中在無線設備)。 在射頻晶元、基頻晶元、射頻前端材料(雙工器、濾波器)、天線材料、測試儀器等方面,毫米波的規模商用都會帶來一波紅利。

越多越多的企業建設5G毫米波專網,也會帶動光傳輸和核心網設備的銷售。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5G毫米波專網的建設模式問題。

傳統5G專網,採用運營商的頻段,企業就離不開運營商,需要共同進行網絡建設,也需要運營商進行維護。

現在,企業有了工信部的毫米波頻段授權。 是不是意味著,企業可以像建設Wi-Fi或園區有線網路一樣,繞開運營商,與設備商直接合作。 這樣的話,企業會擁有更多的網路自主權。 但是,對於運營商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可能會被邊緣化。 網絡的建設模式,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無線頻譜資源的授予,是一件非常謹慎的事情。 授予容易,將來想要收回,就很難。 這背後不僅涉及產業鏈的投入,也涉及企業的固有投資。 這也是國家一直採用逐步試點推進的原因。 近年來,有關部門也一直在頻繁調研,為決策做準備。

最後的話

毫米波5G在國外已經有成功的商用案例,我們在這個領域已經稍顯落後。

積極佈局和商業化應用毫米波技術,是5G發展到新階段的合理選擇,有助於充分發揮頻段資源的價值,也有利於推進5G技術在垂直行業的深入落地。

總之,期待更多的企業能夠建立屬於自己的5G毫米波專網,也希望這項技術能進一步加速全行業的數位化轉型,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競賽中的競爭優勢。